文章里有这样的一段论述:
现在微软和苹果争相推出导入服务,但是Evernote却没有什么反应,它现在在做什么呢?它已经自顾不暇,正在忙着关闭它之前所孵化出来的各种产品。
最新的报道显示,不仅公司创立时期的高管在离职,而且关于其他业务线,特别是中国区的领导都会撤换。之前曾经非常抢眼的Hello、Skitch和Food这些应用,刚出来的时候有人分析这又是要切入什么新的领域,创造什么新的增长点。它们似乎都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,而那些当时的分析文章也显得滑稽可笑。
为什么Evernote会到现在这种地步?——虽然说作为一家公司还算是活着,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独角兽而言,早就可以说是失败了。
我的看法是:企业的发展有起伏,在3年快速成长之后出现了2年的困境,在其它行业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。
我理解的平台:不依赖于其它软件而存在,相反是其它软件和服务所依赖的对象。所以,除了操作系统之外,其它的都不算平台,只能算生态圈。而新平台的诞生,意味着新硬件产品的出现。
我所理解的生态圈:以核心App/服务为中心,围绕其进行功能拓展和延伸的第三方服务集合。生态圈的壮大和发展取决于核心App/服务的成长和不断拓展。
所以很多言必称平台的产品,其实一开始可能都只是一个生态圈。比如一开始的Windows,现在刚刚起步的Oculus Rift,再如文章中讨论的Evernote。
个人观察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维度指标:频度、替代性。其中频度意味着需求的强烈程度,替代性意味着进入的门槛。
- 高频、高替代性的产品:竞争激烈,新品层不出穷;大部分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产品(颜值导向、交互导向和功能导向)。主要有:笔记类、日记类和日程管理类App。
- 低频、高替代性的产品:竞争不激烈,新品较多;但大部分用户仅使用系统自带App解决偶发需求。主要有:计算器、汇率、天气类App。
- 高频、低可替代性产品:竞争不激烈,无新品;寡头市场,大部分用户仅有有限的选择。主要有:Office,行业专属等App。
- 低频、低可替代性产品:竞争不激烈,绝少新品;寡头市场,大部分用户仅能忍受有限的选择。主要有:国内的IE浏览器,各类政府事务网站。
生态圈不论大小,有没有价值?
答案是肯定的。因为世界500强之外,还有很多公司在挣钱。而互联网行业,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种而已。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和服务,也只是另一门生意而已,没必要神化。
整个市场环境下,第一类刚需和低门槛双双具备的产品,一定是市场上争夺用户最为激烈的产品。这类产品针对的市场容量够大,即便是很小的差异点,也能够积累不错的用户。加之高频带来的沉淀价值(即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,产品粘性越大),只有越早进入市场的产品,才有更高的价值,也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态。
比如笔记类产品Evernote,比如效率类产品Omnifocus,比如日记类产品DayOne。
但是不能够成长为平台,就会死么?我的回答是不会。他们过了死亡期,维持下去,能够生活的很好。唯一的前提是,在业务不是飞速成长期,不要轻易进行团队扩张。
独角兽如果丧失了增长,真的会死亡吗?
继续强调一点,互联网行业跟其它行业没什么不同,都是做生意。生意无关乎大小,活的比竞争对手长应该是生意最重要的一条,因为活着才意味着有翻盘的机会。
所以我们看到IBM还活着,Nokia还活着,Apple还活着。
独角兽概念是互联网行业风险资本逐利的结果,只会在顺风的时候给企业带来虚假的光环,却在暂时的困境中成为企业的毒药。
PS:按照现在互联网行业那么火的势头,是不是互联网行业本身也是一头独角兽?如果5-10年内这股上涨的势头褪去呢?